行业资讯

怎样把知识打造成教育服务?

2019-11-18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2030
信息技术很重要,技术会改变教育的面貌。但更重要的是,有了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做什么?教育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线上线下的互动机制是怎样的?这是我们都很关心的问题。
我想先带大家看一个公共事业部门的案例。这个案例,可以让我们更加接近教育的本质。

把社会变成一所大学
浙江省嘉兴市图书馆。非常普通的一个三层小楼,但是却非常了不起——这家图书馆一年可以搞 5000 场活动。平均下来,每天 14 场。
5000 场活动怎么办下来的?整个图书馆,总馆加上街道和社区的分馆,就 45 个编制,算上合同工和志愿者,满打满算,总共 120 个人。光 10 月就有 400 场活动。
通常的思路,办活动肯定有一个专门的活动部。但是嘉兴图书馆要求所有部门所有人都要办活动。
比如,古籍部。古籍藏在库房,普通人不能碰,怎么办活动?他们想了一个点子,让老百姓体验雕版印刷。印什么呢?用红色的朱砂印入党誓词。自己动手印,印完就高高兴兴地裱起来贴家里了。你如果去嘉兴市,可能人家里就挂着这么一个入党誓词。多好的主题教育活动。
还有 IT 部。嘉兴图书馆的 IT 部就办了一个活动特别受欢迎,老年人的计算机课堂。你如果叫“老年课堂”,或者“夕阳红课堂”,人家不爱来。他叫“乐龄讲堂”。
教什么呢?第一讲,怎么用智能手机。我们平常花几千块钱给父母买了一个手机,但真的有耐心教他们怎么用吗?这是不是一个老年人最需要的学习内容?
第二讲,教老年人怎么网购,怎么用淘宝、怎么订外卖、怎么打车。
第三讲最绝,我们想破头也想不到,怎么做一个电子相册。你想,老年人有的是大把的时间。他如果做这么一个电子相册,得选照片,配音乐,能花去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做完还特别地有成就感。把孙子孙女的照片贴一贴,分享出去,无疑能得到特别大正能量的反馈。
这是面向老年人,还有面向孩子的。比如,孩子 3 点钟放学,没地儿去,嘉兴图书馆就专门腾出一块地方,看着孩子做作业,然后,给孩子两本书。家长 5 点下班,再把孩子接走。
嘉兴图书馆的思路是什么?我们服务的对象是人,不是书。把人搞到图书馆来,只要人肯到图书馆来,甭管他干啥,他肯定学习,他肯定借书。
嘉兴市人口 465 万,去年有 381.2 万人次进图书馆。据说,今年还会更多。
这是不是终身学习?是不是我们提倡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
过去,互联网公司讲用户意识、讲极致服务,但我们服务的只是爱学习的那一群人。嘉兴图书馆是把大量根本不爱看书的人都抓进了图书馆,把整座城市的市民都变成了他服务的对象。这个对我们的启发巨大。
如果说学习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咱们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开放大学,是把高校的资源推广给全社会。比如,你上不了人大,上人大的远程教育。

给用户一个顶级智囊团
最近,区块链很火。关于区块链,关于数字货币,最系统、最权威的解读在哪里?不在大学,在央行。
再来看工业设计。大学如果开这门课程,肯定是给你讲设计理论、设计工具,还是偏书本知识。但对于终身学习而言,我如果不从事设计工作,但在这个时代,我想要办成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设计,我也要了解一些设计知识,到哪儿学?
所以,我们请中国最大的设计公司洛可可的创始人贾伟,也是包揽全球 5 项国际设计大奖金奖的设计师,来得到 App 开了一门设计学的课程。讲他是怎么设计网红产品 55 度杯的,怎么设计海底捞自热火锅的,怎么设计带摄像头的烤箱的。
今年开学季,我们请著名教育专家沈祖芸老师,开设了一门《小学家长必修课》。
这门课表面上看,是一门给父母的育儿课。实际上,是从学校的角度,告诉你学校运行的真相,告诉你父母怎么成为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比如,孩子写作业有困难,怎么办?
别的家长都给孩子报课外班了,怎么办?
老师对孩子的关注不够,怎么办?
孩子分数波动大,怎么办?
班上要竞选班干部了,怎么办?
要开家长会了,怎么办?
别的家长又为学校做事了,面对这种资源竞争和攀比,你又该怎么办?
这是一种技术红利。
得到 App 创始人罗振宇讲,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被赋能成为一个君王,过着比当年的路易十四还要丰盛的生活。滴滴是御马监,美团饿了么是御膳房,为什么不能再有个翰林院呢?
我们把各个领域的专家聚齐,给用户配备一个顶级的智囊团,为你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的挑战,在知识上,给你一个解决方案。

从知识产品到知识服务
我们实际上在干的,是任何技术下都仍然存在的行业,那就是知识服务。
知识过去不是服务,它只有一系列的产品。
出版业卖书,这是卖产品,不是服务。
传媒业只关注拿到了多少注意力,不是服务。它的客户不是读者,是广告主。
教育业最像服务业,但它更像是一种管束体制。上课要点名,要考核出勤率。所以,如果有人能提供高品质的、可持续的、专业化的知识服务,这就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创业跑道。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得到 App 上的这门《薛兆丰的经济学课》,有 43 万人付费学习。
他让普通人也可以享受到经济学的乐趣。与此同时,我敢打赌,即便你是经济学院毕业的同学,学习这门课程也会觉得非常的有收获。
过去,我们要学到这样的一门课程,需要考入 985 、211 大学,花上 4 年的时间,还得选上相关专业。现在,你只需要花一个白菜价,就可以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为什么这门课程能够卖出 43 万份?怎样把这门课程打造成服务的呢?
首先要解决一个产品化问题。
我们对课程的要求是每一讲 10 分钟,不能超过 12 分钟。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对象是公众。公众的时间是以 10 分钟为单元的。跑步 10 分,就听一节课程。上下班路上 30 分钟,就听 3 节课程。每一讲课程都是 10 分钟,这样他就可以规划自己的时间。
仅仅把课程上架、卖出去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用户买了这门课,学了没有?学习效果怎么样?有没有收获?这个收获怎么强化?
所以,我们又请薛兆丰老师做了一个 90 天训练营。他会每周制订学习目标,有串讲,有问答,手把手带着用户学完这门课。学完最后,还给优秀学员颁奖,总共要发放 50 万奖学金。做到这一步,才算把知识产品变成了知识服务。
这样就闭环了吗?我们还要把课程的内容反向出版,做成图书。
做到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去想,对于普通人而言,还有哪些知识场景。
做到这一步,我们才觉得一个教育服务完成了闭环。有线上的课程,有训练营,有图书,有线下的活动。

线上和线下学习相结合
大家工作以后上学,有两个目的:学知识,交朋友。
传统的商学院、MBA ,两头都想迁就,两头都不那么完美。课堂还是以满堂灌为主,信息浓度有点低,时间利用效率不太高。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投入是当下的,但是,教育成果显现在未来,老师暂时感受不到。那么,作为一位校长,你怎么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去教书育人?怎样把远期才能有效果的愿望,变成当下就能实现的行动。罗振宇老师说:教育的本质,是人点燃人。
谁能点燃你?名师吗?名师大家都能请,怎么体现得到大学的价值呢?答案是学员,让学员之间相互学习。很多收费昂贵,动辄几十万的商学院,大家上它的动机,更多的也是为了同学,而不是名师。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其中绝大部分的事情都不完美。有的人只是抱着手冷眼旁观;有的人隔着屏幕去做键盘侠发表评论;还有一些人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他们有一种素质,叫“怎么办”。
这个时代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知识灌输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一个人学习做另外一个人。这个时代的学习,是把别人的生命、智慧、经历,当作一盏灯悬挂在你自己的路上。挂的灯越多,你自己的路就越亮。
(来源公众号:冯启娜)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