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出版机构知识服务产品必备指南

2018-11-19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2880

据艾媒咨询数据统计,2017年国内内容付费用户达1.88亿人,预计2018年用户规模将达到2.92亿。《腾讯课堂报告》统计称,2017年内容付费市场规模为300亿元左右,更有机构预言2020年内容付费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2017年销量最大的知识服务产品是“得到”出品的《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销售25万份,收入超过5000万元。当用户的付费习惯已逐步养成时,原本就占据内容资源和作者资源优势的出版业,如果再对知识服务领域视而不见,固守单一的纸质书出版形式,迟早会被时代所淘汰。 

在这股互联网知识经济爆发的大潮中,出版机构的参与程度深浅不一、模式不同,没有百分之百的成功之路,也不存在一蹴而就的捷径,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些模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B端用户的,以数据库为主要产品形式,服务行业研究或院校教学;另一类是面向C端用户的,以App、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载体为主,服务个体等。

在这些模式中,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整合自身的内容资源,打造具有针对性的知识服务产品,通过与平台合作或自建平台的方式,将之分发给用户。

对于正处在转型升级中的出版机构来说,自建平台模式难免要面临技术、资金、人才等压力,本文及本期专题将重点探讨出版机构在知识服务产品策划开发,以及与各种平台合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从用户需求出发

做内容产业的经营者

在知识服务产品生产链条上,不论是图书还是音频产品,或是其他多元化的内容产品,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生产端和分发端,即策划和销售。在知识服务产品的生产端,用户的阅读需求和行为日益丰富立体,推动了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在分发端,用户购买行为的改变以及多元化产品的不断出现,推动了产品分发端的升级进化。

知识服务产品的策划不仅要从优势资源出发,更要从用户需求出发。

对于出版机构来说,要实现理念转变或许有些困难,但却势在必行。将一本畅销书直接转化成音频产品并不是知识服务产品的正确开发方式,因为知识服务产品需要在单位时间内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密度,同时会直接转化用户价值形成直接收益。

听书产品是出版机构入局知识服务的首选,因为资源多,操作简单,但听书产品在操作过程中不等于找一位朗诵者将文本内容念出来。中信出版集团的听书产品是用15分钟解读一本中信好书,湛庐文化的听书产品则有泛读、通读、精读等不同层次。

注重参与体验和连接性

做好质量标准化控制 

结合内容用户特征和产业链条基本要素来看,在知识服务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参与感、体验感与连接性。所以,在知识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策划中,出版机构要把用户作为产品生产的主力军之一,让他们参与到策划、开发、内容构建和营销推广中,

这一点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简称“建工社”)开发知识服务产品的过程中也有所体现。建工社自2013年被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为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知识服务领域是其探索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之一。据建工社旗下建知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枫介绍,建工社在“建造师全程知识服务项目”的打造过程中,开通了“建工社微课程”微信公众号,以加强知识服务产品与用户的连接性。

除了参与感、体验感与连接性之外,在知识服务产品打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质量标准化控制,做好作者的心理建设和方法建设。

精准匹配知识服务内容

选好平台很重要

目前的知识服务平台可谓“百花争艳”,这些平台有着各自的调性和用户群,如“得到”擅长人文社科类内容的策划和推广;豆瓣时间和新世相则更文艺范儿;随着近年来童书市场的火热,一批专注于儿童知识服务的平台也逐渐兴起,如动画书阅读平台“咿啦看书”、儿童有声故事平台“口袋故事”等。出版机构分发知识服务产品时,要注意分析平台的类型和调性,将不同的内容精准匹配到合适的平台。

相比于工具型平台,有书App等早期依托于阅读类微信公众号聚集了大量用户的知识服务平台与出版业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有书App是一个兼具社交功能的知识服务平台,除了电子书和有声书板块能实现与纸质书的直接转化外,该平台的畅销课程《160堂课真正读懂<红楼梦>》《50本书通透世道人心》等解读式、书单式内容也是出版机构应该关注的部分。

知识服务逐渐细分化

掌握主动权是关键

如今,知识服务产品的运营模式已经逐渐成熟,娱乐化、烂俗化、知识爆炸、用户黏性不高等弊病也有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出版机构在投身知识服务领域之前,首先要明晰两个概念:一是何为知识服务产品?知识服务产品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产品思维,策划、制作、运营的有付费价值的内容产品。因此,出版机构在寻求合作平台时,不是基于某一本书,而是基于价值内容,基于连接作者、内容与用户(即更广义的读者概念)的关系,需要持续进行用户运营,增加用户的到课率、完听率和复购率,并根据用户反馈不断提升内容品质与用户体验,实现产品的迭代升级。

二是知识服务的本质是什么?今天我们所讨论的知识服务其实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驱动下的知识产权运营。出版涉及的知识产权运营是文字形态的知识产权,通过纸质媒介承载知识运营,而知识服务是数字化的,数字化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媒介。此外,数据库、知识服务、知识付费,以及UGC网络文学、玩具、游戏等都是知识产权运营的不同形态。

有业内人士称,知识服务领域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内容简单、不够深入。纵深将是该领域发展趋势的关键词之一,细分垂直行业的知识服务产品正在进入爆发期。这也意味着,虽然目前知识服务领域由包括“得到”等互联网企业领跑,但在细分领域,出版机构或将拥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事实上,传统出版机构转型知识服务商具有互联网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千聊创始人兼CEO朱峻修认为,出版机构拥有的作者资源使得每本书都是才华的演绎;通过图书积累起的读者,每个人都是知识服务产品的精准用户;图书的编辑和策划者都是知识服务产品的项目制作人。他建议,传统出版机构可全程参与知识服务产品的打造,实现图书产品的知识付费化,同时与C端知识服务平台或流量平台进行深度合作,建立自己的知识服务产品品牌。

当下,不少知识服务平台不只是销售端,同时也是开发端。它们自主开发或与出版机构联合开发知识服务产品,其高效、便捷、精准的优势显而易见,也更熟悉互联网产品的开发和运营思路,更了解用户的知识需求。相对而言,出版机构的唯一优势就是内容资源和作者资源,且这一资源在当下并不具备垄断性,出版机构正在逐渐成为知识服务产业链条上的一个小环节,如何在合作中加强主导权和自主性,是整个出版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