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浩荡齐风入梦来(20160910齐鲁晚报)

2016-9-10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3781

印象齐都:打造独具齐文化魅力的中国梦之城

晚报记者  毕学文 商萍萍


 如果说连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一片璀璨的星空的话,那么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时至今日依旧是星空中最灿烂的一颗。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里,齐文化的底蕴深藏其间,以“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的历史定力,以浩荡齐风的泱泱气派,讲述着东方齐都的古老和年轻。


  公元2016年9月10日,一座承载着一个人的文化梦想和教育信仰的博物馆,在淄博高新区宝山生态恢复教育区内撩起了它神秘的面纱。此刻,作为印象齐都这座文化新城的创造者,作为中国文化教育出版界的翘楚,志鸿教育集团董事长任志鸿的内心却异常平静。从三年前印象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奠基之日起,一千多个日夜的夙兴夜寐,任志鸿从内心的风云激荡,到今天的静水深流,在斗转星移的时间河流里,他把浓缩的梦想徐徐展开。


 不久前,记者应邀探访印象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徜徉在恢弘的博物馆内外,观片片书简忆历史酣畅淋漓,听声声丝竹闻韶音入耳,宛若梦回齐都,令人感受到这座承载齐文化博大精髓的中国梦之城,正踏着历史的足音浩荡而来。


古都寻迹:让印象“动”起来

23年前,曾经是一名教师的任志鸿可能不会想到,自己与文化产业竟有这样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愫。许多时候他会想,印象齐都这个项目的取名来源于齐文化数千年历史的深厚底蕴,而齐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到底又是什么?


  淄博是齐国故都,文化名城,但在淄博,似乎并没有过多能够完全承载齐文化精髓的地标名牌。如何更好地传承齐文化,将古老文明与当代淄博的人文形态有机地融合,任志鸿的印象齐都项目应运而生:以齐文化托底,从“脉髓素”三层次剖析齐文化,提炼“多元、开放、务实”的齐文化特征,以文化产业为起点,融合新的理念思想、人文情怀,集合商业体验、互动体验的“新二元化”文化发展思路,赋予项目与众不同的禀赋,打造集文化展示、教育体验、文化产品研发、创意设计、数字版权和动漫、广告会展、电子商务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集聚区。项目选址于高新区花山生态恢复区内,地处中润大道以北、花山西路以西、学院路以南、白鹤路以东。项目总投资21.3亿元,总占地503亩,总建筑面积60.6万平方米。


  在很多人的眼里,印象齐都好像是化蛹成蝶一般,在不经意的时间里,它已完成了美丽的蜕变。而对于任志鸿来说,他已是准备了太久了。当年,他怀揣着对教育梦想的追求,踏上了以书布道之路,秉持“关心每个角落、每个人的教育”的理念,数十年里不断寻求摸索。在文化创意产业逐步成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的背景下,任志鸿敏锐地意识到,立足教育出版实现跨行业、多元化发展,才能在大文化产业中寻觅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于是,承载着任志鸿文化教育梦想的印象齐都项目,在他多年的经营基础上呼之欲出。


  在任志鸿的描绘中,印象齐都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定位是一个庞大的文化载体,共划分了淄博记忆展览馆组群、青少年体验中心、大家境界艺术坊、出版传媒产业园、齐都客厅主题酒店、齐文化商业街区、 创意创业产业基地、稷门大厦、专家公寓( 专家MOHO、白领COHO )九大板块。另有一条U形脉络的齐文化景观主轴将其串联,脉络主轴“商道”、“筑道”、“文道”三大内涵体系贯穿商业及互动体验文化,成为解构要素:商道塑造繁荣、诚信和治国三大节点,重现齐商文化;筑道以国魂、齐运和稷下湖为节点,通过大型齐运九章浮雕展现泱泱大国的建筑文化;文道以争鸣和传道为节点,再现齐文化的传道授业的场景。在文化主题定位上,创意各区域成融会贯通的博物馆型功能区,如园区湖面设置内嵌式廊桥,连通淄博记忆博览馆主馆与多个分馆,好似一把扇面徐徐展开。从空间上看,将分馆与主馆进行有机的融合,分馆即作为生活体验式博物馆在内容上对主馆内容篇章进行补充与延伸,作为“活的博物馆”将实现更广、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播交流。


 中国课本博物馆 :让历史“活”起来

 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可藏有各个历史年代教科书的课本博物馆,却鲜有耳闻。任志鸿打造的中国课本博物馆,还未亮相,就以单体面积最大、教科书藏书最多而成为了中国的唯一。


  印象齐都主博物馆采用的是馆中馆的布局,7个分馆以稷下湖为依托,呈七星拱月式分布,主馆二层即是中国课本博物馆,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座以收藏历代课本或教科书的博物馆。目前馆内收藏着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教科书,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到今天的多媒体教室,分别用办新学、上学堂、大后方、新中国、公社好、数理化、学工农、讲高考、新世纪、新课本等10个板块,以场景再现的模式,展现了数百年来教科书史以及中国课本的变化和发展。


 为什么要建立这个中国课本博物馆呢?印象齐都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首先,中国课本博物馆承载的是印象齐都创造者任志鸿的教育情结。其次,当代中国也正缺少这样一个课本博物馆,除了要挖掘教育发展史的真相和课本背后的故事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馆藏的历史文物,认识自己、认识未来,展示教科书发展史中的演变。“看看前辈上学时用过的课本,体验体验那时的教育环境,这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既然是中国课本博物馆,主角自然是各类教材。据了解,任志鸿与课本结下不解之缘还要从他的教育背景说起。也许是教师出身的缘故,中国课本的奇妙引发了任志鸿浓厚的兴趣,多年来,他流连市井街头、遍访专家学者,探秘课本脉络,由此萌生了建立中国课本博物馆的想法。在他的设想中,课本博物馆并非简单的陈列,而是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不仅要让“课本”复活,还要赋予课本更多的文化元素;通过情景预设,让课本博物馆成为一个有磁场效应的文化体验场所,乃至于成为一个城市新的文化名片。


 奇思妙想再好,关键还要落地。在将各个历史时间段的脉络理清后,任志鸿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精力都放在了课本收藏上,可想要完全收齐,自然也是困难重重。比如抗战时期,因战乱教材少,更不易保存,就缺失了一部分,后期开馆后还需要再进行搜寻填充。而在征集课本的同时,已经征集了600多幅不同时期的教学挂图,还有老校徽、校牌以及一系列与学生时代有关的记忆物品。


  “小课本,大智慧”,这是中国课本博物馆的灵魂。藏有上百年的教科书已经让人惊叹,课本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参观浏览的单一模式,而是采用情景还原的方式,将不同时代、不同教科书所勾画出的场景进行了还原,参观者可以自由穿越在时间长河里,体验不同年代当学生的感觉。小小一册课本不再是静物,在特定的场景还原下,与现代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彻底让历史“活”了起来。中国课本博物馆的建成是目前国内唯一、单体面积最大、教科书藏书最多的场馆,该馆的建成不仅将填补中国教育界的空白,而且对百年教科书史的研究也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至于课本博物馆究竟怎么“活”了历史?记者在“拼高考”板块的场景还原中提前体验了一番,在看到教室里参差不齐的黄色漆面课桌椅、“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经典标语,操场场景还原中的线条宣传版画时,不难想象当年的学生为高考拼搏时,一笔一划写下的青春,一点一滴留下的汗水。在中国课本博物馆,参观者在回首曾经的青葱岁月的同时,还将还原一份不可复制的记忆。


   梦回特定时代:让观感“真”起来

  除了创新互动体验模式的课本博物馆,记者在进入主馆时发现,馆内不少“走心”的细节之处都十分逼真,力求时时刻刻将体验者带入场景中,去追寻一个个凝固的历史瞬间,回顾经历过或只存于想象中的熟悉与陌生。


  值得一提的是,馆中对“上海福州路”、“人民公社影院”等标志性场景进行了还原。如民国时期的上海福州路,乱世中不失繁华,当时的开明书店、中华书局、申报馆都聚集在福州路。由于岁月的变迁,这个满街摆满书刊橱柜的地方已经大变样,但印象齐都把这些场景都给予了百分之百的还原,包括室外的街道、太阳伞、路边的书桌等。再以人民公社影院为例,通过场景还原,即使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体验者也能体验到,长椅、幕布、放映机,看一场当年在大广场上公映的胶片电影,质朴如初。


  既然是还原,就要做到一个“真”字,让体验者身临其境,感觉到“在”那时,而不是“像”那时。印象齐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给参观者提供更新颖的选择,在对特定场景的还原上下了大工夫,以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教室为例,走进去,让人仿佛重新回到了学生时代。“细节方面小到桌子上刻的三八线,以及背景音乐的设计,都会让体验者瞬间就能感觉回到了那个年代。”“文创产品有个专门的销售区域,定制了一些当年的老味道产品,就像小时候大街小巷喊一声‘黑芝麻糊’,一吃就能吃出当年的记忆。”


   提起博物馆,不得不说其中珍贵的藏品。印象齐都在藏品的收藏上也是独辟蹊径。除了百年教科书外,还设有“我的博物馆”板块,这里的藏品,不需用金钱去衡量,只要背后有故事,愿与他人分享,都可以进入“我的博物馆”,和参观者分享。比如,您用过的第一部手机、您发出或收到的第一封情书、您得到的第一份奖品等等,在这里都可以成为珍贵的藏品。“我们关注的不是物品本身的价值,而是它背后的故事。”印象齐都相关负责人表示。


 未来的博物馆一定会更多的融入人们的生活,印象齐都深谙其道。不是用藏品填满书架,而是用故事、情怀丰富书架。秉承这样的理念,印象齐都将在“我的博物馆”板块形成“市民与物品、物品与故事、故事与社会、社会与市民”循环交流的互动环节,让好故事流传、让真情怀流动。


  印象齐都,即将开启博物馆旅程的全新模式。浩荡齐风入梦来,人们有理由期待,印象齐都承载的齐文化的中国梦,一定会在历史的传承中变为现实。

   

 

作者简介:

毕学文,淄博晚报副总编辑,主任记者,资深媒体人。大量新闻作品获得国家、省、市新闻作品奖,《红烛》等长篇通讯获得山东省精品工程奖。

商萍萍,淄博晚报社会新闻中心编辑记者。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