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柳斌杰:改革开放40年 出版业开启新征程

2019-1-21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2771

新时代,出版业必须要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发展,这是从世界出版大国迈向世界出版强国的必然要求,以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国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建设文化强国、适应全球竞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转折和革命性变化。

 

经过40年改革开放, 中国出版业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取得了较好成绩。

 

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从图书出版结构看,全国重印图书品种与印数保持了较快增长,在品种上首次超过新版图书,总印数达到新版图书的2.4倍,单品种平均印数为新版图书的2.3倍。年度累计印数达到或超过100万册的58种一般图书中,新版图书22种,占37.9%;重印图书36种,占62.1%。

 

从产业类别看,2017年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879.6亿元,增长5.7%;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578.3亿元,与2016年基本持平;期刊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96.6亿元,增长1.5%。

 

今年上半年,图书出版依然保持较快增长。出版传媒上市公司整体经济规模继续壮大,各项指标快速增长,中国内地上市的出版传媒公司营业收入增长14.7%。

 

电子出版呈现慢增长态势,已经不像20世纪90年代。新业态出版发展快速,数字出版是发展最快的,2017年总收入达7071.9亿元,增长23.6%;网络出版和大数据出版在统计中被列在新经济门类,增速也在30%以上,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等出版新业态也日益丰富,前景广阔。由于融合出版的扩大,我国出版业多种业态同时并存、立体交叉、共同发展,势头很好。

 

在走出去方面,中国出版行业一直努力加强与世界出版的交流与合作,多渠道对外交流取得了很大进步,版权、贸易、投资、项目合作等方面都在增长,到国外投资办出版的机构也稳步增长,中国出版企业海外布局日益加速,出版业国际化水平也进一步提高,更多优秀图书走出国门,已经进入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图书馆、高等学校,加深了世界读者科学文化交流和对中国的了解。

 

中国出版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也不断壮大,通过留学深造、出国培训、挂职锻炼、业务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在中国出版界造就了一批版权保护、国际出版贸易、国际出版合作和国际新闻出版编译传播等国际化出版人才,担当了中国出版走向国际的重任,成为跨文明传播的推动者。

 

回望40年,我国出版业在不断改革开放中创新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绩;展望新征程,我国出版业充满活力和新动能,将在新时代更加有作为。

 

产业改革始终走在前列

 

多年来,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改革开放始终走在前列,中央多次肯定出版业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在这个过程中,全国出版界从拨乱反正、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宣传真理,到深化行业的体制机制改革,奋斗了40年,才有了今天出版业的大好局面。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版界的第一个行动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放了民营的零售业,紧接着是支持地方建立了一批地方出版社。首先在改革开放破局方面迈开了第一步,也为新闻出版业的放开搞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在深圳建设书城、开办书市,与我国台湾出版界首先开展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和国际出版界展开交流,中外合资办印刷以解决印力不足问题,中外合作出版领袖文集,这一系列都是出版业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推出的重要举措。

 

出版业在改革发展方面最大的特色是突破了体制方面的障碍,解放了出版生产力。现在我国年出书达50万种,年发行突破80多亿册,出版营业收入已经达到了2.3万多亿元,资本收益率在30%以上,出版业的产值总量占我国文化产业的65%,引领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出版业通过改革创新发展,实力增强了,出版的精品力作越来越多,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了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目前在市场上,动销图书品种已经达到230多万种,世界上的好书中国书市上都有,中国的图书也在任何国家的市场上都有销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以及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著作,进入许多国家和地区。可以说,中国在世界上是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

 

 

“强起来”的关键在补短板

 

当前,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仍然“大而不强”。我国出版业还存在创新能力和全球影响力弱的问题,“强起来”的关键在补短板:加强内容创新,提升全球影响力。整体来看,“大而不强”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体制机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当前出版单位的现状是,行业既有收入500亿元的上市公司,这些领先企业的市场份额还在不断增长,也有一些没有完全走上市场的中小出版社,这些体制机制改革尚不到位的中小出版社连生存都很困难,发展更谈不上。出版市场的两极分化影响了出版行业的整体发展。中国出版业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部门所有制,彻底解决体制机制问题,为中小出版社注入发展活力。

 

其次是文化政策上还没有完全打通。当前国有出版社、民营出版公司和出版上市公司在文化政策上有不同的标准,导致国有渠道、民营渠道在管理上出现不同的政策和规则,产业链条上的政策还没有完全打通,使得行业难以融合发展。要解决目前出版行业发展不平衡问题,让出版业真正走上现代化、市场化。

 

再次是新的出版体系还没有构建完成。由于印刷出版、电子出版、数字印刷、互联网出版、大数据出版等五个业态同时交叉运行,构建新的出版体系显得非常必要。中国出版业应积极构建法律上的、产业上的、行业上的、管理上的新出版体系。

 

此外,中国出版业内容创新不足是很大的问题。在全球同行中公认的顶级出版物还不是很多,有世界影响的作品、一流的学术著作还是凤毛麟角,多数出版物局限于重复过往的内容,只讲中国古代的事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提升,中国出版必须下决心站到世界文明高点上,在创造人类思想文化上,发挥中国智慧和文化思想的引领作用。

 

 

全民阅读的新前景

 

书是人类知识的总汇,出书是为了让大众阅读。对于大众而言,只有好书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全民阅读中来。这就要求,出版业要出版更多的好书,提供更好的服务,吸引人们去阅读,读书人多,出版市场自然就大。

 

改革开放40年来,出版业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全民阅读风尚深入人心,书香中国顺利推进,出版业在推动全民阅读方面功不可没。近年来,在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大力倡导和推动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出版业围绕主业,通过成立全民阅读研究中心、建立全民阅读媒体联盟、加强“七进”、开展“书香中国万里行”等多种多样的阅读推广工作,不仅逐步提高了出版文化服务水平,也不断加大了对全民阅读的推广力度,形成遍布全国的全民阅读大氛围。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公共图书馆法》已正式实施,前者明确把全民阅读作为政府保障的事业纳入政府责任,同时对全民阅读的条件、资金来源、活动支持作了法律上的规定;后者要求各级公共图书馆践行平等、开放、共享的服务理念,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分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全民阅读的法制保障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在一系列利好因素的支持下,全民阅读当前已步入第二个十年,可以说,新时代对全民阅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前景。

 

乡村阅读推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农家书屋工程自2005年开始试点,2007年全面启动建设。农家书屋工程实现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希望“诗书继世长”的理想,首次实现阅读到村落的计划,几年间建成农家书屋58.7万个,向广大农村配送图书突破11 亿册,除了政府援建之外,社会各界也捐建各类书屋,为6亿多农民解决了看书难、看报难问题,有力地营造了农村良好的读书氛围,吸引农民主动参与阅读,培养阅读兴趣,用书籍增长知识,用知识改变命运,引导他们创造美好未来。在肯定农家书屋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图书针对性还不够,出版业应针对农家书屋的实际需求, 差别化地向农民提供图书,满足农民多样性的阅读需求。数字阅读进农家,也应当是出版业服务农村的新方向,尚需研发和建设。不仅是农家书屋,出版业还应积极参加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满足城乡图书馆、公共阅读空间、职工书屋、军营书屋、新市民书屋等不同类型的图书阅读需求。未来,我们要把农家书屋真正打造成“农民身边的图书馆”“没有围墙的学校”“没有门槛的文化之家”、永不消失的思想文化阵地,让它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地标。

 

 

推动出版业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判断,明确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出版业的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与出版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给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九大在文化建设认识上有很大的突破, 指出文化的兴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九大对文化建设的任务部署得非常具体,对于出版业来说,有17项工作都要落实。下一阶段,党的理论、政策、方针的宣传,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开发利用,都是出版业重要的工作,中央已经部署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科学技术研发和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等学术出版也是出版业的一大重点。还有理想信念、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民族观等教育工作,也离不开出版业的强力支持,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新时代,出版业必须要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这是从世界出版大国迈向世界出版强国的必然要求,以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国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建设文化强国、适应全球竞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转折和革命性变化。

 

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品位的出版产品,就是能惠及当代、传之后世的经典作品,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具有穿越时空的科学和文化价值。二是出版业的高质量表现为出版工作、出版产品、出版企业、出版产业、出版服务、出版人才等方面的高质量。三是出版业的高效益表现为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效益统一起来,多策划、生产高品位高质量的双效产品,实现两个效益双提升。要明白一个道理,出版业是靠产品生存的,没有效益,就难有高质量,反之亦然。

 

推动中国出版业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既要着眼印刷出版、电子出版、数字出版、互联网出版、大数据出版五种业态交叉融合、内在竞争的发展态势,重构中国现代出版业体系;更要推动落实出版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是新时代的特定要求,新时代出版人更要有新作为,以强烈的责任担当,通过打好深化改革攻坚战、推动融合发展、加强技术能力建设、提高内容创新水平、加大优秀出版物的传播力度和培养高端人才,集全行业之力,打造“思想精深、内容精湛、制作精良”的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的出版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国际文化竞争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扫一扫,关注我们